Reading 01 ︎︎︎ 出版就是在限制裡找到自由——訪新加坡獨立出版社 Temporary Press
Reading 02 ︎︎︎ 你沒拍的東西,只有在你的照片裡才顯現出來——馬來西亞藝術家郭靜潔和他做的書
Reading 03 ︎︎︎ 風景、記憶、土地——柬埔寨藝術家 Lim Sokchanlina 的攝影與攝影出版
Reading 04 ︎︎︎ 關於閱讀這個行為,及其延伸出的聲音與物件——印尼藝術出版社 Further Reading Press

READING 01 ︎︎︎ 出版就是在限制裡找到自由——訪新加坡獨立出版社 Temporary Press
撰文 劉兆慈
圖片提供 Temporary Press
在平面設計的圈子裡並非所有的設計師都做書籍設計,而大部分的書籍設計師也不一定會投入開一間出版社的不歸路——Temporary Press 就是一個如此特別的存在。
Temporary Press 是一間位於新加坡的小型出版工作室,由視覺設計師 Gideon Kong 和 Jamie Yeo 所創立。他們做書籍設計,專用數位孔版印刷機(後稱 Riso)製作書,與不同的藝術家、攝影師、作家合作,同時經營書店暨展覽空間 Temporary Unit 並積極地策辦 Open Book 工作坊。
他們的名字雖然以「暫時」自況,但從與他們的對話之中,不難看出他們對於紙本出版的熱愛濃烈且綿長。我們非常好奇他們怎麼開始做出版,出版於他們而言又有什麼樣的意義,以及他們對於新加坡的獨立出版場景的觀察。
Q:你們怎麼開始 Temporary Press 的?
J:我們是 2018 年開始 Temporary Press 的。那時我們決定買一台 Riso 印刷機,因為我們想做書,但是去外面印太貴了,所以我們就買了機器,開始自己印一些書到新加坡藝術書展(Singapore Art Book Fair)上販售。我們只是想在書展做點什麼。
G:我們 2017 年創立設計工作室 gideon-jamie,然後 2018 年才是出版社。那時我們買的 Riso 印刷機是入門款,A4 大小,只有黑色油墨,對我們來說還挺 OK 的,因為真正吸引我們的不是它的顏色或質地,我們當然也喜歡 Riso 的這些特性,但更多是它經濟實惠的印刷速率和使用的方便性,重要的是,我們可以掌控書的製作。想當然,如果我們有一台機器,比起去其他地方印刷,成本一定少得多,即使去找其他 Riso 印刷店或傳統印刷,我們也不太可能以現在這種方式做書。
J: 取名為 Temporary Press 的原因,是因為我們不知道撐過第一年後還能做多久⋯⋯(笑)。
G:一開始蠻不穩定的,我們那時候也不確定賣書是否能達到收支平衡。
J:我們甚至不知道有沒有人會買書。
Q:Riso 印刷有很強烈的印刷個性跟質地,而且很容易在摩擦的時候掉色,最佳的印量也是大約 200 本到 300 本之間,成本上會最划算。我感覺限制還挺多的?
G:是的,它的確有一個最佳印量。但老實說,如果是我們操作機器,即便是 500 本到 1000 本仍然是可以的,只不過是收紙放紙需要時間,因為機器會自己印,所以我想這也是成本所在。但你說的沒錯,目前如果是用 Riso 完成的書,我們最大的印量通常在 100 到 250 本左右。
Q:你們是長期的工作夥伴,又是夫妻,我很好奇你們通常如何分配工作?
G:我們只有兩個人,而且我們一直都在一起,所以還蠻簡單的。我們沒有像一般公司那樣會有分配職責,有時候還挺臨時的,就是看誰有空誰來做,但我們還是有分工啦,例如我大多負責跟藝術家聯繫,還有詢問朋友們有沒有人想做書。
J:大部分時間我負責印刷、製作跟維修印刷機。
Q:就我的觀察,不是每個平面設計師都會做書,為什麼做出版對你們來說很重要?
G:我喜歡看書,是從當兵的時候開始養成的習慣,也是我開始接觸更多設計相關書籍的時候。有趣的是,我們兩個都有商品設計的背景,所以當我們在製作一個物件時,考慮的是實體的、可觸摸的體驗。書本正好是介於兩者之間的東西,它有內容,但同時也能稱它為「閱讀器」(reading appliance),它是一個可以被使用的物件,並且會隨著時間老去,所以書的這個面向對我來說非常有趣。
當然,比起在螢幕上閱讀,我更習慣讀實體書。在我學習平面設計之後,我變得更喜歡它,而字型設計也是我非常感興趣的領域,我各種不同的興趣都結合在書本這個形式裡,它也是變成是我最熟悉的媒介。
J:我的話則是因為我學的是工業設計,所以學到的都是如何設計可大量製造的產品,但是做產品的門檻很高,因為你需要龐大的資金,就像設計椅子,你不可能一件一件慢慢做,整個過程會過於漫長。所以我對出版的模式很感興趣,你可以一次只印個 100 或 200 本,這點跟我的背景、知識,以及後來的學習相呼應。
G:嗯,同意。作為產品設計師,如果沒有公司願意買你的設計並批量生產,或是你為某間公司工作且你的設計適合大量生產,那你幾乎很難產出東西,像是建築設計就更難了,對吧?蓋一棟房子比起產品設計需要更多的資源。但如果是書籍設計,我們至少能在沒有很多錢和資源的狀況下做書,並且擁有一定程度的主導權。
Q:能否分享你們如何跟藝術家合作、出版他們的作品,你們有任何篩選標準嗎?
J:有些情況是因為他們是朋友,我們也喜歡他們的作品,就跟他們說:「欸,這個很適合做成書耶,它可以變成一本書。」然後我們就問他們想不想做書,他們就會把手上有的材料給我們。有時候,他們給的已經很完整了,例如一篇文章,我們要做的就只是排進書裡,但如果有些人只給內容,我們就必需進行篩選,並且決定這本書要長成什麼樣子。
G:我們有很多不同的合作形式。剛開始的時候,因為時間比較趕,我們會問已經有累積一些內容的朋友,例如有人是在寫飲食和文化的部落格,但因為寫的是網路文章,也沒有經過設計編排,所以我們就幫他整理成一本書。
我想多補充一下,我們大多數的出版品都跟設計相關,即便是藝術書籍或是藝術家、攝影師的作品,對我們而言,我們都是以設計師的視角來看待,因為透過出版,我們覺得自己是合作者或是共同創作者,我們跟書的關係很緊密。我們也參與內容,不過是以設計師的角色,這也許就是連結我們至今所有出版過的書的一個核心概念,儘管這不算是一個有意識的決定,但可能一直存在在我們的濳意識裡。
Q:能否再跟我們多說一點你所謂的「設計師的視角」?
G:舉例來說,一位在寫新加坡飲食文化的作家,她的某個短篇文章寫到菜單設計或是廚具設計,小販們為了讓這些工具更好使用,他們會即興調整、改造他們的廚具,還有自己的菜單,即便不是經過所謂專業的設計排版,但我認為這和我們常看到的設計產品,如設計師傢俱一樣有趣。她從飲食的角度寫作,我們則以設計師的角度編排,我們又設定自己為設計相關的出版社,這就會改變讀者的觀點,從而改變他們看待這些物件的方式,這讓我們覺得很有意思。
另一個例子是我們合作的一位藝術家,這本書是《消失的工作流程》(Vanishing Workflow,2019) ,用 Riso 印花束的那本,是最難印的書之一。
Q:這本書看起來印得非常漂亮耶。它難處理的部分在哪裡?
G:這算是我們第一次用色彩分離,因為 Riso 印的是特定顏色,所以我們會需要分離色版並配色。就這本書而言,藝術家做的事情與平面設計非常相關,他改造噴墨影印機,把機器拆開再重新組裝,最終印出抽象的圖案,用我們非常習以為常卻從不質疑的生產機器提問。我覺得很有趣,因為他的作品質疑了現有的生產模式,以及這些既定的工具是否也形塑了我們的思維模式,抑或者是我們用條件反射式的思維複製影像。
希望這有解釋到什麼是設計師的視角,但其實我們在書中並沒有直接的談論到這個議題,它就是很自然而然的發生了,即使是《新的避風港》(New Refuge,2022)也在某種程度上與設計有關,這也許是在我們和作者最一開始的討論時就出現了。
Q:我記得《新的避風港》是 Czar Kristoff [1] 做的樣書,非常厚而且只有一本,還有點大本,可能是 A4 或 A3 大小,跟你們後來做的這個版本非常不同,可以說說你們的製作過程嗎?
G:在我講這個過程之前,也許我可以解釋一下它和設計的關係。因為這些都是人們試筆時所留下的痕跡,本來也不是為了好看而寫的,但當 Czar 把這些筆跡轉譯成原來的那件作品時,作為一個平面設計師,我覺得這是非常有張力且強烈的影像,雖然我不知道它們在說什麼,但是當我看到這些影像的時候,我就覺得哪裡不太一樣。這讓我想起,我們經常將專業和非專業的設計做比較,我們能不能找到一種「非專業」的方法去做設計,但同時在結果上設計還是成立的?這就是我看到這件作品時的想法。
我知道原作只有一本,而且它只能是一本,因為 Czar 希望讀者在閱讀時有一種親密的體驗,或者形成一場對話,這使得我們想再重新出版它時變得很困難,第一個關鍵的問題就是——為什麼要把僅此一本的書複製成很多份?
我當然很想出版,因為我喜歡這件作品,但這樣就跟作者的意圖牴觸了。所以我們想到了一個解決方案,就是每本書都隨機排序,它是散裝的,並沒有特定的序列。當我們在配頁的時候,把所有張數隨機地放在一起,在這個基礎上,每一本書仍然是讀者和藝術家之間的私人信件。但當然,這對我們來說很麻煩,因為我們必須隨機地配頁同時得清楚自己在幹麻。
Czar 在做第一本書的時候,他是直接複印那些測試紙的,我們想要複製這個模式,所以我們沒有使用電腦掃描,而是直接拿原書複印,以同樣 DIY 的精神進行再製。所以原作是 A4 尺寸,我們的版本是直接複印後裁切四邊,只留下正中間的版本。所以這本書的尺寸要小一些,它可以被拿在手上;相比放在桌子上翻頁,它與讀者更加靠近,這就解釋了它又小又輕巧的樣子。
至於書的封面就幾乎是 Czar 的主意。因為我們延宕了蠻久,一開始討論後就沒有再繼續,大概過了一兩年以後,Czar 突然開始著迷於小學生的空白音樂作業簿,我記得是他的侄女或侄子有這些簿子,他很喜歡它們,想在作品中運用這種元素,所以我們就重新設計了一個完全不同的封面。
Q:你們通常做一本書需要多久的時間?
G:如果要誠實講的話,從想法出現到討論非常快,然後就開始停擺了,可能長達一到兩年,不知道為什麼就是會這樣⋯⋯我們很多書都有拖延的傾向,開始執行後大概只需要一兩個月就可以完成,這是一個反覆出現的模式。但也可能因為是我們自掏腰包做的,因為沒有人付錢要任何人做事,也許主因是這個吧。
J:有時候也是因為要等資金下來啦
G:或是一個截止日期,像是藝術書展。但拖延並不是完全無用的過程,我認為想法在這當中會默默地生長、轉變,如果它是有意義的,也許經過一兩年後,它也不會被改變。嗯,我認真這麼覺得。
Q:我覺得藝術書展蠻關鍵的,過去一兩年因為疫情,很多活動被取消。但如果下個月有書展要舉辦的話,大家就會想要在這之前把作品趕出來,不然就失去一個展示、販售書的機會。
G:沒錯,我們上次為了參加書展做了 4 到 5 本新書。
Q:我有在朋丁看到《顯微影像》(Microscopic Images,2021),我很喜歡這本書,非常漂亮,尤其是它的裝幀,我覺得很聰明,你們雖然只用了兩個長尾夾裝訂,但因為有割出夾子的形狀,所以封面就不會被凹到,你們怎麼想到這個辦法的?
G:好像是你想的?
J:不是,是你想的。我們想模擬作者(Loh Xiang Yun)工作的過程,他是一個植物插畫家,他拍攝這些照片是為了幫助畫畫。所以在作畫的過程中,他會到處觀察不同的植物。這本書裡當然不只有一種植物,所以這只是模仿他創作的過程。然後我們在想,也許我們可以用夾子裝訂,或是把它們放在一個文件夾裡。我記得你想過要設計這種⋯⋯像開放式的的活頁夾?
G:哦對⋯⋯一開始我們考慮是否訂做一個文件夾,所有紙張都是散裝的,然後再放進文件夾裡,但後來覺得那不像是一本書,只是一個裝著照片的文件夾,感覺不太對。因此,我們試圖找到中間點:我們要如何保持他是散裝的紙張,但裝訂起來仍然像一本書?所以這種裝訂方式是有原因的。微透的封面也可以讓讀者看到裡面的內容,有點像是信封袋,你不需要打開就幾乎可以猜到裡面有什麼。
不過,這個做法其實並不聰明,因為要花費很多勞力。開這種尺寸的刀模太貴了,但手工割這些孔又很費時,也必需很精準,我們還叫一個朋友來幫忙,總共割了 200 多份,到頭來並沒有那麼聰明⋯⋯
Q:我們之前訪問過一些專門印 Riso 的出版社,他們曾試著將 Riso 與攝影結合,有一個常見的問題是,當你跟攝影師一起合作的時候,他們通常都會很在意照片最後印出來會長怎樣,但 Riso 印出來的樣子和原始照片一定不會一樣。你們怎麼看 Riso 和影像之間的關係呢?
G:是的,有時當攝影師來找我們討論時,這是一個我們必需思考的問題。Riso 作為媒材本身,必需對作品和產出的結果有意義。例如,《消失的工作流程》這本書,Riso 這個媒材與此書所探討的概念一樣重要。所以,如果將其作為一般的印刷品,以別種方式印刷,它作為一本藝術家的書就喪失了它的意義,因為印刷媒介也是這本書的主體。
這件作品是一系列的鮮花花束,共 4 個花束隨著時間的變化來進行拍攝,你可以看到花束正在腐爛,隨著時間而凋零。我們用 Riso 將每張照片以不同的顏色組合,即使它們是同一個物件,為了表現出再現和再製的概念,它們的顏色呈現就會不一樣。
我記得在書末有篇我與藝術家的對談,聊到拍照已經如何地扭曲現實,所以如果以印刷媒介帶入影像的再製,也許就更合理了。如果我們做攝影書的目的是為了創造出看起來完美的照片,那麼我們就不會用 Riso,我們可能會使用其他印刷方式。
Q:你們是如何平衡印刷的預算與品質?
G:使用 Riso 是其中一個方法,如前所說因為傳統印刷費用很高,而且需要大量印刷,因此 Riso 對我們來說是比較可行的,我們可以自己控制印刷品質,可以想試多少次就試多少次,直到我們可以確定呈現出來的影像是好的,因為我們有機器,所以成本也不算太貴。
另一個關鍵是時間。所以一些比較貴的,譬如說封面,如果送去做刀模,兩天就能完成,但要幾百塊新幣,或者可能超過千元。但如果用手工慢慢做,我每天做 10 個,就能降低成本。這是一個非常實際的答案。
還有就是運用我們所擁有的設計知識,試著選擇對的紙,或者便宜但不錯的紙。我們也和印刷廠合作,問他們有哪些不那麼貴但仍然合適的紙,請他們推薦給我們,這也是一種方法。
另外,我不確定這算不算有關聯,還有一個方法是我們先發表書,先做出來一些,之後再慢慢製作剩餘的數量。
Q:你們怎麼看新加坡的獨立出版社群?
G:也許幾年前還不是這樣,尤其是近幾年,有越來越多開始生產自己內容的設計工作室,但我說不準,社群有點分散,不同的興趣創造不同的社群;有些社群比較偏視覺搶眼的插畫類型,還有一些社群可能是偏攝影書的,然後可能會有像我們這樣對設計相關事物感興趣的人。每個領域都有社群,就是有點四散,但我們彼此都認識。現在有越來越多人的加入,我覺得非常地期待。當然,藝術書展也是很大的助力,像 Renée Ting [2] 創辦書店支持本地藝術書並將它們介紹給國外讀者。
Q:你認為政府提供的補助是讓社群越來越大的原因之一嗎?
J:政府的確有提供一些補助可以申請,但我想藝術家申請主要是為了做他們的藝術家的書。我們其實從沒有申請過,因為還挺複雜的。
G:嗯,但社群為什麼變大,老實說我真的不太確定。也許是世界上的其他地區的獨立出版社群也都在成長,只是因為新加坡的近況和內容(對外人來說)比較容易跟上,資料搜尋的門檻也比較低。或是因為在新加坡,很多人對於大型機構或主流出版社都缺乏有趣的內容而感到很沮喪,於是有了更多獨立的聲音集結到一起,發展出各式各樣有趣的內容,這也許是另一個原因。
Q:你們最近也籌辦了「Open Book」工作坊,專注於實務製作層面的討論,我覺得這個題目非常少見,為什麼想開始做呢?
G:也許是因為我們剛開始的時候也面臨同樣的難題。內容其實不算是真正的問題,它自然而然在你做的時候就會發生。大部分的問題在大量生產一本書的製作層面產生,例如我們必須跑各種地方問廠商是否能為我們做這個,但他們通常會拒絕,因為數量太少了,而且他們也不了解為什麼要這樣做,所以這對於獨立出版來說是一個巨大的障礙。身為一名設計師,我理應有這方面的知識,因為我們必需知道怎麼印一本書,但對於非設計師來說,他們需要花很多時間才能搞懂。
我經常和一些設計師朋友聊到這些事情,我們也會分享資訊,這不算是真的商業機密,只是不常被提起,例如:哪裡有好的裝訂廠?哪裡可以找到品質好的印刷廠?你用的是什麼紙?我們想要創造一個知識共享的平台,我們知道的設計師也都非常樂意分享,自私的講,這也是為了提高本地的生產品質。
我們在其他國家看到他們的製作水平和品質,每年都維持得很好,但是在新加坡,會看到像磚頭一樣、很難翻閱的書,因為紙的絲向不對諸如此類的事,就是因為大家還不理解。
Q:工作坊具體的流程是什麼呢?
G:活動很輕鬆,沒有很多人,算蠻友善的,我們只在 Instagram 上宣傳而已,到目前為止辦了兩次。主要的想法是邀請做書籍設計的平面設計師,來分享他們遇到的挑戰,或是給些在製作上的推薦與建議。
我是第一場活動的主講人,我談的主要是與「限制」有關,因為我們大部分做的書都預算有限,一張紙必須要被充分的利用,所以如何避免太多空白處被浪費等等的事情都需要注意。設計師會先分享他們做過的書,之後會有對談時間,有興趣做書的人都可以加入。
第二次的討論則是邀請到我的一位設計師朋友,不過他是接到機構給的委託,相對地預算也更多。這是一種不同的挑戰與掙扎,他從這些角度來分享他的經驗。這也是一種不同的技能,例如他們會需要印到 2000 本的數量,這樣大的印量考慮的因素也會不同。這次的現場討論更接近我們的想像,因為大家一直在問問題,所以更像是對話,不只是單向的,也沒有一堵無形的牆,這就是我所希望的樣子。有時候你會害怕直接問説:欸,你去找誰裝訂的?但在這個氛圍裡不會,這個活動就是為這些人所準備的。
Q:所以活動比較是一個開放的討論與經驗分享,但你們還是會依據不同的主題,邀請主講者來分享他們怎麼做書,然後當有人問問題時,主講者會負責回答?
J:對,他們可能就會問你去哪家印刷廠印的?這樣印需要多少錢?
Q:好健康的討論,因為這些資訊真的很難得到。
G:我們想要把這個過程做成書,最後可能還有不同的設計師來分享他們推薦的紙等等。
Q:這個活動有收入場費嗎?
G:沒有。如果大家想支持我們,他們可以到旁邊書店買我們的書。
Q:我幾乎問完所有問題了⋯⋯但還有個很想問的,因為我自己也有一樣的困擾。你們覺得賣書能賺錢嗎?
G:嗯⋯⋯也許我們並不適合來回答這個問題,我們也並沒有賺到很多錢。但我還挺樂觀的,我覺得賣書也許不能賺錢,但賣想法可以,這也是我們一直在嘗試的。不僅僅是書的形式和樣貌,還包括書中的概念,如果因為這些書而能遇到更多的人,它們也在某種程度上影響著他們的思考與接收事物的模式,也許人們就會欣賞更多這樣子的內容,那麼漸漸地我們就能建立起這樣的環境,讓它有延續性。也許我無法賺到很多錢,但至少能幫助我持續地做下去。
J:這是個很漫長的過程。
G:是啊,還有朋友的支持也是其中之一。
J:出版社同行也是,要有一起做出版的朋友。
G:嗯,這些都很有幫助。在辦 Open Book 前我們都有點沈浸在自己的泡泡裡,也沒有跟很多人交談過,所以我覺得這樣的對話是有幫助的。我們其實也是仰賴接商業案和教書來養活自己,因為我同時也在教我專業領域的知識,我希望能夠漸漸影響學生們的思考模式,有點像是在市場裡建立屬於自己的市場,你什麼都得去試試看,像工作坊也是。也許做了十年,我們就能找到延續的方式。
Temporary Press 線上書店:http://temporarypress.gideon-jamie.com/
Temporary Press Instagram :https://www.instagram.com/temporarypress/
Temporary Unit Instagram:https://www.instagram.com/temporaryunit/
Temporary Press 是一間位於新加坡的小型出版工作室,由視覺設計師 Gideon Kong 和 Jamie Yeo 所創立。他們做書籍設計,專用數位孔版印刷機(後稱 Riso)製作書,與不同的藝術家、攝影師、作家合作,同時經營書店暨展覽空間 Temporary Unit 並積極地策辦 Open Book 工作坊。
他們的名字雖然以「暫時」自況,但從與他們的對話之中,不難看出他們對於紙本出版的熱愛濃烈且綿長。我們非常好奇他們怎麼開始做出版,出版於他們而言又有什麼樣的意義,以及他們對於新加坡的獨立出版場景的觀察。
︎Q= 傻瓜書日(劉兆慈、林君燁)|J= Jamie Yeo|G= Gideon Kong︎
Q:你們怎麼開始 Temporary Press 的?
J:我們是 2018 年開始 Temporary Press 的。那時我們決定買一台 Riso 印刷機,因為我們想做書,但是去外面印太貴了,所以我們就買了機器,開始自己印一些書到新加坡藝術書展(Singapore Art Book Fair)上販售。我們只是想在書展做點什麼。
G:我們 2017 年創立設計工作室 gideon-jamie,然後 2018 年才是出版社。那時我們買的 Riso 印刷機是入門款,A4 大小,只有黑色油墨,對我們來說還挺 OK 的,因為真正吸引我們的不是它的顏色或質地,我們當然也喜歡 Riso 的這些特性,但更多是它經濟實惠的印刷速率和使用的方便性,重要的是,我們可以掌控書的製作。想當然,如果我們有一台機器,比起去其他地方印刷,成本一定少得多,即使去找其他 Riso 印刷店或傳統印刷,我們也不太可能以現在這種方式做書。
J: 取名為 Temporary Press 的原因,是因為我們不知道撐過第一年後還能做多久⋯⋯(笑)。
G:一開始蠻不穩定的,我們那時候也不確定賣書是否能達到收支平衡。
J:我們甚至不知道有沒有人會買書。
Q:Riso 印刷有很強烈的印刷個性跟質地,而且很容易在摩擦的時候掉色,最佳的印量也是大約 200 本到 300 本之間,成本上會最划算。我感覺限制還挺多的?
G:是的,它的確有一個最佳印量。但老實說,如果是我們操作機器,即便是 500 本到 1000 本仍然是可以的,只不過是收紙放紙需要時間,因為機器會自己印,所以我想這也是成本所在。但你說的沒錯,目前如果是用 Riso 完成的書,我們最大的印量通常在 100 到 250 本左右。
Q:你們是長期的工作夥伴,又是夫妻,我很好奇你們通常如何分配工作?
G:我們只有兩個人,而且我們一直都在一起,所以還蠻簡單的。我們沒有像一般公司那樣會有分配職責,有時候還挺臨時的,就是看誰有空誰來做,但我們還是有分工啦,例如我大多負責跟藝術家聯繫,還有詢問朋友們有沒有人想做書。
J:大部分時間我負責印刷、製作跟維修印刷機。
Q:就我的觀察,不是每個平面設計師都會做書,為什麼做出版對你們來說很重要?
G:我喜歡看書,是從當兵的時候開始養成的習慣,也是我開始接觸更多設計相關書籍的時候。有趣的是,我們兩個都有商品設計的背景,所以當我們在製作一個物件時,考慮的是實體的、可觸摸的體驗。書本正好是介於兩者之間的東西,它有內容,但同時也能稱它為「閱讀器」(reading appliance),它是一個可以被使用的物件,並且會隨著時間老去,所以書的這個面向對我來說非常有趣。
當然,比起在螢幕上閱讀,我更習慣讀實體書。在我學習平面設計之後,我變得更喜歡它,而字型設計也是我非常感興趣的領域,我各種不同的興趣都結合在書本這個形式裡,它也是變成是我最熟悉的媒介。
J:我的話則是因為我學的是工業設計,所以學到的都是如何設計可大量製造的產品,但是做產品的門檻很高,因為你需要龐大的資金,就像設計椅子,你不可能一件一件慢慢做,整個過程會過於漫長。所以我對出版的模式很感興趣,你可以一次只印個 100 或 200 本,這點跟我的背景、知識,以及後來的學習相呼應。
G:嗯,同意。作為產品設計師,如果沒有公司願意買你的設計並批量生產,或是你為某間公司工作且你的設計適合大量生產,那你幾乎很難產出東西,像是建築設計就更難了,對吧?蓋一棟房子比起產品設計需要更多的資源。但如果是書籍設計,我們至少能在沒有很多錢和資源的狀況下做書,並且擁有一定程度的主導權。
Q:能否分享你們如何跟藝術家合作、出版他們的作品,你們有任何篩選標準嗎?
J:有些情況是因為他們是朋友,我們也喜歡他們的作品,就跟他們說:「欸,這個很適合做成書耶,它可以變成一本書。」然後我們就問他們想不想做書,他們就會把手上有的材料給我們。有時候,他們給的已經很完整了,例如一篇文章,我們要做的就只是排進書裡,但如果有些人只給內容,我們就必需進行篩選,並且決定這本書要長成什麼樣子。
G:我們有很多不同的合作形式。剛開始的時候,因為時間比較趕,我們會問已經有累積一些內容的朋友,例如有人是在寫飲食和文化的部落格,但因為寫的是網路文章,也沒有經過設計編排,所以我們就幫他整理成一本書。
我想多補充一下,我們大多數的出版品都跟設計相關,即便是藝術書籍或是藝術家、攝影師的作品,對我們而言,我們都是以設計師的視角來看待,因為透過出版,我們覺得自己是合作者或是共同創作者,我們跟書的關係很緊密。我們也參與內容,不過是以設計師的角色,這也許就是連結我們至今所有出版過的書的一個核心概念,儘管這不算是一個有意識的決定,但可能一直存在在我們的濳意識裡。
Q:能否再跟我們多說一點你所謂的「設計師的視角」?
G:舉例來說,一位在寫新加坡飲食文化的作家,她的某個短篇文章寫到菜單設計或是廚具設計,小販們為了讓這些工具更好使用,他們會即興調整、改造他們的廚具,還有自己的菜單,即便不是經過所謂專業的設計排版,但我認為這和我們常看到的設計產品,如設計師傢俱一樣有趣。她從飲食的角度寫作,我們則以設計師的角度編排,我們又設定自己為設計相關的出版社,這就會改變讀者的觀點,從而改變他們看待這些物件的方式,這讓我們覺得很有意思。
另一個例子是我們合作的一位藝術家,這本書是《消失的工作流程》(Vanishing Workflow,2019) ,用 Riso 印花束的那本,是最難印的書之一。



Q:這本書看起來印得非常漂亮耶。它難處理的部分在哪裡?
G:這算是我們第一次用色彩分離,因為 Riso 印的是特定顏色,所以我們會需要分離色版並配色。就這本書而言,藝術家做的事情與平面設計非常相關,他改造噴墨影印機,把機器拆開再重新組裝,最終印出抽象的圖案,用我們非常習以為常卻從不質疑的生產機器提問。我覺得很有趣,因為他的作品質疑了現有的生產模式,以及這些既定的工具是否也形塑了我們的思維模式,抑或者是我們用條件反射式的思維複製影像。
希望這有解釋到什麼是設計師的視角,但其實我們在書中並沒有直接的談論到這個議題,它就是很自然而然的發生了,即使是《新的避風港》(New Refuge,2022)也在某種程度上與設計有關,這也許是在我們和作者最一開始的討論時就出現了。
Q:我記得《新的避風港》是 Czar Kristoff [1] 做的樣書,非常厚而且只有一本,還有點大本,可能是 A4 或 A3 大小,跟你們後來做的這個版本非常不同,可以說說你們的製作過程嗎?
G:在我講這個過程之前,也許我可以解釋一下它和設計的關係。因為這些都是人們試筆時所留下的痕跡,本來也不是為了好看而寫的,但當 Czar 把這些筆跡轉譯成原來的那件作品時,作為一個平面設計師,我覺得這是非常有張力且強烈的影像,雖然我不知道它們在說什麼,但是當我看到這些影像的時候,我就覺得哪裡不太一樣。這讓我想起,我們經常將專業和非專業的設計做比較,我們能不能找到一種「非專業」的方法去做設計,但同時在結果上設計還是成立的?這就是我看到這件作品時的想法。
我知道原作只有一本,而且它只能是一本,因為 Czar 希望讀者在閱讀時有一種親密的體驗,或者形成一場對話,這使得我們想再重新出版它時變得很困難,第一個關鍵的問題就是——為什麼要把僅此一本的書複製成很多份?
我當然很想出版,因為我喜歡這件作品,但這樣就跟作者的意圖牴觸了。所以我們想到了一個解決方案,就是每本書都隨機排序,它是散裝的,並沒有特定的序列。當我們在配頁的時候,把所有張數隨機地放在一起,在這個基礎上,每一本書仍然是讀者和藝術家之間的私人信件。但當然,這對我們來說很麻煩,因為我們必須隨機地配頁同時得清楚自己在幹麻。
Czar 在做第一本書的時候,他是直接複印那些測試紙的,我們想要複製這個模式,所以我們沒有使用電腦掃描,而是直接拿原書複印,以同樣 DIY 的精神進行再製。所以原作是 A4 尺寸,我們的版本是直接複印後裁切四邊,只留下正中間的版本。所以這本書的尺寸要小一些,它可以被拿在手上;相比放在桌子上翻頁,它與讀者更加靠近,這就解釋了它又小又輕巧的樣子。
至於書的封面就幾乎是 Czar 的主意。因為我們延宕了蠻久,一開始討論後就沒有再繼續,大概過了一兩年以後,Czar 突然開始著迷於小學生的空白音樂作業簿,我記得是他的侄女或侄子有這些簿子,他很喜歡它們,想在作品中運用這種元素,所以我們就重新設計了一個完全不同的封面。




Q:你們通常做一本書需要多久的時間?
G:如果要誠實講的話,從想法出現到討論非常快,然後就開始停擺了,可能長達一到兩年,不知道為什麼就是會這樣⋯⋯我們很多書都有拖延的傾向,開始執行後大概只需要一兩個月就可以完成,這是一個反覆出現的模式。但也可能因為是我們自掏腰包做的,因為沒有人付錢要任何人做事,也許主因是這個吧。
J:有時候也是因為要等資金下來啦
G:或是一個截止日期,像是藝術書展。但拖延並不是完全無用的過程,我認為想法在這當中會默默地生長、轉變,如果它是有意義的,也許經過一兩年後,它也不會被改變。嗯,我認真這麼覺得。
Q:我覺得藝術書展蠻關鍵的,過去一兩年因為疫情,很多活動被取消。但如果下個月有書展要舉辦的話,大家就會想要在這之前把作品趕出來,不然就失去一個展示、販售書的機會。
G:沒錯,我們上次為了參加書展做了 4 到 5 本新書。
Q:我有在朋丁看到《顯微影像》(Microscopic Images,2021),我很喜歡這本書,非常漂亮,尤其是它的裝幀,我覺得很聰明,你們雖然只用了兩個長尾夾裝訂,但因為有割出夾子的形狀,所以封面就不會被凹到,你們怎麼想到這個辦法的?
G:好像是你想的?
J:不是,是你想的。我們想模擬作者(Loh Xiang Yun)工作的過程,他是一個植物插畫家,他拍攝這些照片是為了幫助畫畫。所以在作畫的過程中,他會到處觀察不同的植物。這本書裡當然不只有一種植物,所以這只是模仿他創作的過程。然後我們在想,也許我們可以用夾子裝訂,或是把它們放在一個文件夾裡。我記得你想過要設計這種⋯⋯像開放式的的活頁夾?
G:哦對⋯⋯一開始我們考慮是否訂做一個文件夾,所有紙張都是散裝的,然後再放進文件夾裡,但後來覺得那不像是一本書,只是一個裝著照片的文件夾,感覺不太對。因此,我們試圖找到中間點:我們要如何保持他是散裝的紙張,但裝訂起來仍然像一本書?所以這種裝訂方式是有原因的。微透的封面也可以讓讀者看到裡面的內容,有點像是信封袋,你不需要打開就幾乎可以猜到裡面有什麼。
不過,這個做法其實並不聰明,因為要花費很多勞力。開這種尺寸的刀模太貴了,但手工割這些孔又很費時,也必需很精準,我們還叫一個朋友來幫忙,總共割了 200 多份,到頭來並沒有那麼聰明⋯⋯




Q:我們之前訪問過一些專門印 Riso 的出版社,他們曾試著將 Riso 與攝影結合,有一個常見的問題是,當你跟攝影師一起合作的時候,他們通常都會很在意照片最後印出來會長怎樣,但 Riso 印出來的樣子和原始照片一定不會一樣。你們怎麼看 Riso 和影像之間的關係呢?
G:是的,有時當攝影師來找我們討論時,這是一個我們必需思考的問題。Riso 作為媒材本身,必需對作品和產出的結果有意義。例如,《消失的工作流程》這本書,Riso 這個媒材與此書所探討的概念一樣重要。所以,如果將其作為一般的印刷品,以別種方式印刷,它作為一本藝術家的書就喪失了它的意義,因為印刷媒介也是這本書的主體。
這件作品是一系列的鮮花花束,共 4 個花束隨著時間的變化來進行拍攝,你可以看到花束正在腐爛,隨著時間而凋零。我們用 Riso 將每張照片以不同的顏色組合,即使它們是同一個物件,為了表現出再現和再製的概念,它們的顏色呈現就會不一樣。
我記得在書末有篇我與藝術家的對談,聊到拍照已經如何地扭曲現實,所以如果以印刷媒介帶入影像的再製,也許就更合理了。如果我們做攝影書的目的是為了創造出看起來完美的照片,那麼我們就不會用 Riso,我們可能會使用其他印刷方式。
Q:你們是如何平衡印刷的預算與品質?
G:使用 Riso 是其中一個方法,如前所說因為傳統印刷費用很高,而且需要大量印刷,因此 Riso 對我們來說是比較可行的,我們可以自己控制印刷品質,可以想試多少次就試多少次,直到我們可以確定呈現出來的影像是好的,因為我們有機器,所以成本也不算太貴。
另一個關鍵是時間。所以一些比較貴的,譬如說封面,如果送去做刀模,兩天就能完成,但要幾百塊新幣,或者可能超過千元。但如果用手工慢慢做,我每天做 10 個,就能降低成本。這是一個非常實際的答案。
還有就是運用我們所擁有的設計知識,試著選擇對的紙,或者便宜但不錯的紙。我們也和印刷廠合作,問他們有哪些不那麼貴但仍然合適的紙,請他們推薦給我們,這也是一種方法。
另外,我不確定這算不算有關聯,還有一個方法是我們先發表書,先做出來一些,之後再慢慢製作剩餘的數量。
Q:你們怎麼看新加坡的獨立出版社群?
G:也許幾年前還不是這樣,尤其是近幾年,有越來越多開始生產自己內容的設計工作室,但我說不準,社群有點分散,不同的興趣創造不同的社群;有些社群比較偏視覺搶眼的插畫類型,還有一些社群可能是偏攝影書的,然後可能會有像我們這樣對設計相關事物感興趣的人。每個領域都有社群,就是有點四散,但我們彼此都認識。現在有越來越多人的加入,我覺得非常地期待。當然,藝術書展也是很大的助力,像 Renée Ting [2] 創辦書店支持本地藝術書並將它們介紹給國外讀者。
Q:你認為政府提供的補助是讓社群越來越大的原因之一嗎?
J:政府的確有提供一些補助可以申請,但我想藝術家申請主要是為了做他們的藝術家的書。我們其實從沒有申請過,因為還挺複雜的。
G:嗯,但社群為什麼變大,老實說我真的不太確定。也許是世界上的其他地區的獨立出版社群也都在成長,只是因為新加坡的近況和內容(對外人來說)比較容易跟上,資料搜尋的門檻也比較低。或是因為在新加坡,很多人對於大型機構或主流出版社都缺乏有趣的內容而感到很沮喪,於是有了更多獨立的聲音集結到一起,發展出各式各樣有趣的內容,這也許是另一個原因。
Q:你們最近也籌辦了「Open Book」工作坊,專注於實務製作層面的討論,我覺得這個題目非常少見,為什麼想開始做呢?
G:也許是因為我們剛開始的時候也面臨同樣的難題。內容其實不算是真正的問題,它自然而然在你做的時候就會發生。大部分的問題在大量生產一本書的製作層面產生,例如我們必須跑各種地方問廠商是否能為我們做這個,但他們通常會拒絕,因為數量太少了,而且他們也不了解為什麼要這樣做,所以這對於獨立出版來說是一個巨大的障礙。身為一名設計師,我理應有這方面的知識,因為我們必需知道怎麼印一本書,但對於非設計師來說,他們需要花很多時間才能搞懂。
我經常和一些設計師朋友聊到這些事情,我們也會分享資訊,這不算是真的商業機密,只是不常被提起,例如:哪裡有好的裝訂廠?哪裡可以找到品質好的印刷廠?你用的是什麼紙?我們想要創造一個知識共享的平台,我們知道的設計師也都非常樂意分享,自私的講,這也是為了提高本地的生產品質。
我們在其他國家看到他們的製作水平和品質,每年都維持得很好,但是在新加坡,會看到像磚頭一樣、很難翻閱的書,因為紙的絲向不對諸如此類的事,就是因為大家還不理解。

Q:工作坊具體的流程是什麼呢?
G:活動很輕鬆,沒有很多人,算蠻友善的,我們只在 Instagram 上宣傳而已,到目前為止辦了兩次。主要的想法是邀請做書籍設計的平面設計師,來分享他們遇到的挑戰,或是給些在製作上的推薦與建議。
我是第一場活動的主講人,我談的主要是與「限制」有關,因為我們大部分做的書都預算有限,一張紙必須要被充分的利用,所以如何避免太多空白處被浪費等等的事情都需要注意。設計師會先分享他們做過的書,之後會有對談時間,有興趣做書的人都可以加入。
第二次的討論則是邀請到我的一位設計師朋友,不過他是接到機構給的委託,相對地預算也更多。這是一種不同的挑戰與掙扎,他從這些角度來分享他的經驗。這也是一種不同的技能,例如他們會需要印到 2000 本的數量,這樣大的印量考慮的因素也會不同。這次的現場討論更接近我們的想像,因為大家一直在問問題,所以更像是對話,不只是單向的,也沒有一堵無形的牆,這就是我所希望的樣子。有時候你會害怕直接問説:欸,你去找誰裝訂的?但在這個氛圍裡不會,這個活動就是為這些人所準備的。
Q:所以活動比較是一個開放的討論與經驗分享,但你們還是會依據不同的主題,邀請主講者來分享他們怎麼做書,然後當有人問問題時,主講者會負責回答?
J:對,他們可能就會問你去哪家印刷廠印的?這樣印需要多少錢?
Q:好健康的討論,因為這些資訊真的很難得到。
G:我們想要把這個過程做成書,最後可能還有不同的設計師來分享他們推薦的紙等等。
Q:這個活動有收入場費嗎?
G:沒有。如果大家想支持我們,他們可以到旁邊書店買我們的書。
Q:我幾乎問完所有問題了⋯⋯但還有個很想問的,因為我自己也有一樣的困擾。你們覺得賣書能賺錢嗎?
G:嗯⋯⋯也許我們並不適合來回答這個問題,我們也並沒有賺到很多錢。但我還挺樂觀的,我覺得賣書也許不能賺錢,但賣想法可以,這也是我們一直在嘗試的。不僅僅是書的形式和樣貌,還包括書中的概念,如果因為這些書而能遇到更多的人,它們也在某種程度上影響著他們的思考與接收事物的模式,也許人們就會欣賞更多這樣子的內容,那麼漸漸地我們就能建立起這樣的環境,讓它有延續性。也許我無法賺到很多錢,但至少能幫助我持續地做下去。
J:這是個很漫長的過程。
G:是啊,還有朋友的支持也是其中之一。
J:出版社同行也是,要有一起做出版的朋友。
G:嗯,這些都很有幫助。在辦 Open Book 前我們都有點沈浸在自己的泡泡裡,也沒有跟很多人交談過,所以我覺得這樣的對話是有幫助的。我們其實也是仰賴接商業案和教書來養活自己,因為我同時也在教我專業領域的知識,我希望能夠漸漸影響學生們的思考模式,有點像是在市場裡建立屬於自己的市場,你什麼都得去試試看,像工作坊也是。也許做了十年,我們就能找到延續的方式。


[1] Czar Kristoff 是一位從事攝影、錄像、行為藝術和影像出版的菲律賓藝術家。延伸閱讀:《觀看的一種方式:以攝影書與自出版閱讀東南亞(前導)》Small Book 裡《聚集》(General Assembly)書評,以及《熱帶島讀:攝影書與自出版》中的〈隙縫中的綠芽:自出版者的嘗試〉文章。
[2] Renée Ting 是一名新加坡策展人,也是新加坡藝術書展(Singapore Art Book Fair)的主理人,並於 2021 年創立線上藝術書店 Thing Books。
︎︎︎ 延伸連結 ︎︎︎
Temporary Press 線上書店:http://temporarypress.gideon-jamie.com/
Temporary Press Instagram :https://www.instagram.com/temporarypress/
Temporary Unit Instagram:https://www.instagram.com/temporaryunit/
關於 Reading SEA 2022:
今年傻瓜書日將眼光放遠到東南亞四座新城市:印尼萬隆、柬埔寨金邊、馬來西亞吉隆坡與新加坡,Reading SEA 年度線上專題介紹四位影像創作者/獨立出版人:以 Risograph 印刷實驗書籍製作的新加坡獨立出版社 Temporary Press 設計師雙人組 Gideon Kong 與 Jamie Yeo;擅以書為媒介探索影像內在結構的馬來西亞藝術家郭靜潔;以攝影與出版關注地景與國族的柬埔寨藝術家 Lim Sokchanlina;以及,從閱讀行為出發、翻玩出版形式的印尼藝術出版社 Further Reading Press 主理人 Januar Rianto。
「閱讀東南亞計畫」(Reading SEA Project)為傻瓜書日進行中的東南亞攝影與自出版踏查與書寫計畫,自 2019 年起,我們的研究對象包含藝術書店、獨立出版社、自出版者、藝術家組合及空間。2022 年 5 月與朋丁共同出版專書《熱帶島讀:攝影書與自出版》,涵蓋東南亞六城:曼谷、馬尼拉、胡志明市、雅加達、日惹與仰光。
今年傻瓜書日將眼光放遠到東南亞四座新城市:印尼萬隆、柬埔寨金邊、馬來西亞吉隆坡與新加坡,Reading SEA 年度線上專題介紹四位影像創作者/獨立出版人:以 Risograph 印刷實驗書籍製作的新加坡獨立出版社 Temporary Press 設計師雙人組 Gideon Kong 與 Jamie Yeo;擅以書為媒介探索影像內在結構的馬來西亞藝術家郭靜潔;以攝影與出版關注地景與國族的柬埔寨藝術家 Lim Sokchanlina;以及,從閱讀行為出發、翻玩出版形式的印尼藝術出版社 Further Reading Press 主理人 Januar Rianto。
「閱讀東南亞計畫」(Reading SEA Project)為傻瓜書日進行中的東南亞攝影與自出版踏查與書寫計畫,自 2019 年起,我們的研究對象包含藝術書店、獨立出版社、自出版者、藝術家組合及空間。2022 年 5 月與朋丁共同出版專書《熱帶島讀:攝影書與自出版》,涵蓋東南亞六城:曼谷、馬尼拉、胡志明市、雅加達、日惹與仰光。
指導單位:⽂化部
主辦單位:財團法⼈⽂化臺灣基⾦會
計畫協⼒:SEA Plateaus
執行團隊:
計畫主持人|劉兆慈、林君燁
行政統籌|呂亞璇
執行助理|林冠伶
特別感謝:黃聖閎、莊吳斌、郭靜潔、Januar Rianto、Gideon Kong、Jamie Yeo、Lim Sokchanlina
Related Page:
☞ Reading SEA Project
☞ Tropical Reading: Photobook and Self-Publishing